查看原文
其他

李晓岑:在科学技术史的纵横空间里上下求索

融媒体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3-06-04

往期精彩

30周年!这是全球最活跃的WMO区培中心

《Science》正刊发表我校最新研究成果

斩获普林斯顿、牛津、康奈尔等世界名校全奖博士offer,她是如何做到的?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考古公开课》推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系列节目。其中,关于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一纸千金》节目由我校法政学院、国际科学史研究院成员李晓岑教授讲解。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广泛关注,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关于从中华民族科技史的角度探源中国造纸术的研究之路,李晓岑已经走了30多年。

李晓岑在《一纸千金》节目讲解


有学者评价李晓岑的科研成果是用脚走出来的。从莽莽高原,到大漠戈壁;从叠叠群山,到千里沃野。李晓岑田野调查的足迹遍及中国所有省份。他或许是目前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田野调查做得最多的学者之一。


李晓岑在滇南参加考古发掘

厘清“浇纸”与“抄纸”体系,将中国造纸术发明时间推至蔡伦造纸前250年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描述和解释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系统化进程的学问。它的任务是揭示科学技术与各个社会领域之间历史互动关系。可以说是一门“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学问。李晓岑善于在蛛丝马迹中发掘历史埋藏的“彩蛋”。


李晓岑在俄亚大村调查


蔡伦造纸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过,在学术界关于中国造纸起源的争议由来已久,并逐渐分为“西汉时期已经存在造纸术”和“东汉时期才有造纸术”两派。李晓岑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发现,中国造纸分为两种体系,一种是浇纸法,一种是抄纸法。早在蔡伦造纸的250年前,中国就已经发明了浇纸法造纸术,并在西汉早期进入初级加工阶段。


李晓岑在贵州考察手工造纸


李晓岑对白族、傣族、彝族、哈尼族、瑶族、纳西族等几个云南主要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调查。在田野调查中,李晓岑敏锐地发现浇纸法造纸工艺与通常的传统造纸工艺存在截然不同的区别,当地人也完全不知道两种造纸法存在。


李晓岑顺藤摸瓜,把其他省的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手工造纸调查了一遍,同时对东南亚和日本的手工造纸进行实地调查。传统造纸的两个体系缓缓在李晓岑面前揭开面纱。


李晓岑做金相实验


大量的田野调查之后,李晓岑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分析考古出土的西汉“纸”,发现它们具备浇纸法造纸的所有特征。此前,这类“纸”因为不符合抄纸法工艺而不被认同。因此,西汉时期出现的“浇纸法”造纸术才是中国最早发明的造纸方法。这一成果在国内最权威的考古类核心期刊《考古》上发表。李晓岑的研究成果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推至蔡伦造纸前250年。


从气候看中国文明变迁,为历史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几十年来,李晓岑在科技考古、传统工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方面笔耕不辍,不断为科技史研究贡献力量。紧盯理论前沿,厚积薄发而又大胆创新是李晓岑摘得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的秘笈。


李晓岑在江川考察青铜器


李晓岑发表在《西北民族研究》上的成果引起广泛关注。与以所有制为核心的传统历史观不同,李晓岑认为气候是影响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气候与技术的二重变奏是影响古代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1年李晓岑与白族张锡禄教授在大理考察古代遗址


很早,李晓岑就开始关注古气候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大约距今四千二百年前(即公元前2200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全新世气候变冷事件,古气候学称之为“4.2千年事件”。


此次气候变冷事件持续贯穿了整个公元前22世纪,这也导致氐羌等游牧民族由以瑷珲-腾冲一线为划分的“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持续向东南和西南方向迁徙、扩张,并不断融入农耕民族之中。


2015年李晓岑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讲课


李晓岑认为,以“胡焕庸线”为界,气候原因导致了华夏文明中心从北向南呈扇形推进,对政治和军事走向产生影响,并带来了相应的经济和文化问题。这一认识将赋予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研究一种全新的视角。


丰富“心脏地带”理论,探索建立稳定世界秩序新路径


听过李晓岑《古代科技文献》课的学生都会感叹他对于古文献的熟悉。时至今日,李晓岑每天还是会抽出时间阅读文献。他的书包中经常放着一本厚厚的文献。“要以欣赏的心态阅读典籍,文献要常看常新。”李晓岑表示。


李晓岑与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学术交流


这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也离不开坐得冷板凳的定力。艰辛的付出让李晓岑不断拾取科技史王冠上的珍珠。但是,他从未满足止步。他的视野一直投向更高的挑战——理论拓展。近年来,李晓岑将研究视角投向了气候与“心脏地带”。


李晓岑访问雪堆白工匠


2019年8月,李晓岑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气候与“心脏地带”》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发表,他们从气候的视角重新修正了麦金德“心脏地带”理论,提出由于北半球寒冷气候的影响,全球共有两个“力量的自然位置”,并形成“北大西洋”与“心脏地带”两大地缘力量,为在地缘政治重新抬头的背景下建立稳定世界秩序新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如今,只要时间允许,李晓岑一定会出现在位于揽江楼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指导学生、实验研究、组织讨论……李晓岑的日程总是满满当当。在他的带领下,我校科技史研究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全国11所具有科技史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之一。李晓岑正依托我校一流学科资源,向着“气候与人类文明”研究继续攀登……


李晓岑与他在南信大的研究生
个人简介


李晓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二级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监事。
主持1个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管理项目),2个国家社科基金,以及10余项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参与国家计划、重大科技专项论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评审专家,首届文化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评委。组织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0余次,《北极看世界》百期系列讲坛主持人,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8部。



最近微信改版,公众号有没有“走失的感觉”

那就快为南信大官微设置“星标”吧

就能第一时间接收我们的最新推送哦

动动手指头,我们从此不再错过!



文字:于杰  严常坤

图片来自于受访者

编辑:俞文博

责编:周馨

审核:于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