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2,凭什么它是今年最高分国产电影?

H 拾文化 2024年09月19日 08:00
「第一批出去的人被日本人打死了」

「第二批出去的人打死了日本人」

他们眼眸发亮,以为获得了,生。

1942年10月1日。

中国东极岛海域,一艘日本巨轮沉没。

长达25小时的下沉,如同死神的倒计时。

1816名英军俘虏,历经了一轮轮屠杀、死亡、挣扎,和绝望。

最终,鲜血热浪染红了这片湛蓝的海。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

当年韩寒在东极岛拍电影《后会无期》的时候,很多人还不知道,为什么一艘沉船会被写进歌词。



《后会无期》电影在东极岛取景


方励作为制片人和韩寒一起在东极岛拍摄,偶然听到岛上渔民提起一艘日本船的往事。

逐步了解到,随着这艘二战巨轮沉没的,还有那800多名葬身于这片大海的年轻人。

他决心去寻找和打捞,这段被尘封了82年的惨案,以此还原一段历史,「让全世界知道,那些遇难的年轻人」。

8年后,这部几乎让他倾家荡产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终于上映。

可惜,票房太惨淡,上映9天天仅700多万。

中秋节假期去看,排片更是少得可怜,甚至很多影院零排片。

但不影响在一众商业烂片中,脱颖而出。

豆瓣9.2分,成为了今年目前为止,评分最高的国产电影。

让全世界知道

那些遇难的年轻人

沉船的地理坐标,是错的。

这是一部完全基于史实的纪录片,可历史久远,故事从何开始呢。

方励四处奔走,第一件事,是找到海底沉船。

以当年沉船地东极岛为起点,他几乎去找了所有和这个历史可能相关的人,香港的历史学者、日本的战史评论家、英国的受难者后代、美国的“肇事船”后代……

在香港,他找到《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时悲剧》这本著作的作者托尼·班纳姆(Tony Banham)博士,由此得到一个坐标。

「他也是通过日军当年的历史记录得来的。这本书在2005年前后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世人才开始关注到里斯本丸沉没事件。」

根据历史记录坐标,托尼·班纳姆(Tony Banham)曾经带着里斯本丸上的一名幸存者回到东极岛,去搜索沉船,最后无功而返。

方励下定决心,还是要找到。他动用现代技术,多次往返,终于在距离原坐标36公里外的地方,发现沉船的轮廓。

沉没的里斯本丸,「30°13'44.42"N 122°45'31.14"E」。

这个真正的坐标,是历史的终点,亦是故事的起点。

很多人都不知道里斯本丸。日本人不知道,英国小孩不知道,就连曾经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也都随着近百岁老人的记忆,开始模糊。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跨越历史的“打捞式抢救”。

方励在国外,见到了丹尼斯.莫利,99岁,是当年船难最后一位幸存者。

老人扯开回忆的枷锁,用平稳地语调,讲述着那段恍如隔世的最惨痛的战争记忆。

二战时期,圣诞节前,驻守香港的英国军队正过着相对平和的日子。

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拉入战场。不久后日本进攻香港,香港沦陷,1816名英国人被俘。

英军战俘

1942年9月25日,他们被迫登上里斯本丸号,前往日本的战俘营。

但这艘船并不是军用船,原本只是普通商船,战争中被征用为运输船。可以理解,日本人违法国际公约,将非战斗船纳入军事利用。

这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被押解上船的英国战俘和上千吨的货物一起,塞进了极狭小的空间内。三个如同人间地狱般狭小、闷热的舱底,人挨人,堪比传染病的天然温房。
这艘从香港出发的巨轮,在海上行驶三天,进入了中国舟山海域。

天空湛蓝如洗,海面平静,阳光透过缝隙,隐隐约约照进昏暗的船舱。

无形的瘟疫和饥饿,开始夺走身边人的生命,绝望和不安在这群平均20、30岁的小伙子里蔓延。

谁也不知道,更大灾难,来了。

纪录片《里斯本丸号》截图

9月30日傍晚,一艘名为“石斑鱼”的美国潜艇在巡逻时,发现了里斯本丸。

这艘满载军事物资,还有日本军人看守的船,被船长断定为日军运输舰。

于是下令发射鱼雷,一次未中,二次打偏,三次飘过,第四次击中船尾,2米大的窟窿,如同死亡的黑洞,任海水慢慢倒灌。

日本兵慌了,彻底地慌了。

锅炉室与煤库纷纷告急,囚禁战俘的舱室未能幸免于难,逐渐被冰冷地海水浸没。

纪录片《里斯本丸号》截图


1号舱得到一个人力水泵,日本兵丢给他们一句,要想活命,就得拼命泵水。

几百个年轻人,开始轮流上阵,拼命踩泵。可这水,怎么也泵不完,越踩越多,直至将所有人淹没。

彻底沉没前,日军救援船到了。

幸存者依稀记得,日本兵乘坐一艘艘小船,安全撤离。而他们,这些战俘就像垃圾一样,弃在船上。

中尉目睹了一切,他无力地叹息:“我们逐渐明白,对方并没有打算救我们,而是想要让我们在海水中溺亡。”

日本兵找来木板、布条,定死船舱出口。企图让这1816条命,随船一起葬身海底。
1号舱轮流泵水的战俘,早已精疲力尽,身心枯竭。他们几乎用命延缓了下沉速度,也只是为日本人争取了逃脱时间。

死亡悄无声息地逼近。

有人感染白喉,静默地死去。有人开始哀叹,陷入绝望。有人在想尽办法,寻找生还的可能。

铁皮的船身,如垂死挣扎的野兽。亡的呻吟和恐惧,笼罩住整条船。

最有话语权的上校斯图尔特站出来,稳住众人,也明白,他们要做点什么,最后一搏。

豪威尔中校用一把小刀,去到舱顶,拼了命地在日本的死亡之封顶上,拉出一道口子。

光照了进来。打在一个个濒临绝望的年轻面孔上,“那一刻,感受到了自由的呼吸。”

懂多国语言的波特中校去和看守他们的日本兵交涉,得到的,是密集地机枪扫射。
中弹倒地,被拖回舱内,没多久后,死在血泊中。

汉密尔顿在血泊中挣扎,其他战俘眼睁睁看着同伴,一个个被子弹击中。

“一旦放弃就必死无疑。”

所有战俘们明白,反抗,或许还有生机。

他们拼了命地冲出船舱,一波人倒下,一波人再上,他们去解救其他其他两个舱的同伴。他们冲上了船板,将日兵打倒。

枪声弱了下来。他们有了短暂地喘息。

一个接一个跳入海中,死命地游,奋力地挣扎。日本兵的子弹,从周边的船密集袭来,穿透海水,穿透身体。血花在海面上绽放。

不知道持续了多久。800多人,死在这里。

《日本时代周刊》曾经刊登过一句话,上面写着:“当船只遭难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援救这些英军战俘。”

多么简短直接,可一戳就破。

方励在日本,找到日本军事史学会长。

得到的,是模棱两可的看法。

没有人对800多条人命负责,没有人在乎,800多条人命的背后,到底谁是谁。

他们是二等兵肯尼斯 、炮兵蒙泰格、军士长巴罗……

他们是她们和他们的爸爸、哥哥、叔叔、爷爷……


活下来的人

没有真的活着

在丹尼斯.莫利之后,一位新的幸存者主动找上了方励。

他叫威廉班尼菲尔德,98岁,很健谈,也很硬朗。

“我有什么荣幸能够出现在电影里。”

“因为你没死……”

这个对话发生在方励第一次去拜访这位老人家时。

他的家人们,儿子、孙子们都在身边,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

方励有些触动。如果没有战争和灾难,或许那800多个年轻人,也能如此。

384名幸存者,就像是大海和子弹死亡密网络下的“漏网之鱼”。

这份幸运,和200多名中国渔民有关。

里斯本丸沉没后,战俘逃到海中,日军没有展开营救,而是打算将其一一击毙。

舟山的渔民在岸边发现海上异样。

纷纷摇起自家小船,开始赶去救人,大大小小渔船30艘,浩浩荡荡向海去。

纪录片《里斯本丸号》截图

在死亡边缘漂浮的战俘们,看见渔船时,第一反应以为是日兵来举刀杀他,瞬间绝望。

但那个举刀的人,没有挥向他,而是萝卜砍一半,让他吃下,补充体力。

同时伸手示意,让他上船。

有了更多目击者,日兵才停止射击,转而救援。

就这样,前前后后200多名中国渔民倾尽全力,一共救下了384名战俘。

他们被渔民带回家中,家里住不下,就安排在妈祖天后宫,给他们煮粥、杀鱼、衣物。

不会用筷子,就给他们勺子。

一个平凡又贫苦的小渔村,友好地善待了一群异乡人。

此时,无人在意,敌友、种族、立场。

人性最纯粹的善良,在这如天堂般的海域,如地狱般的灾难里,像是一道神迹的光,照亮了生命的前路。

“有日军看到中国人在救人,把我捞了起来。”一名战俘幸存者在家中说。
“那些中国渔民在那天所救的人,远比他们以为的要多得多。”
里斯本丸事件亲历者后代和曾参与救援的林阿根见面。
渔民当然是伟大的。
可这份伟大,更应该让人反思,战争之下的肮脏和人性的泯灭。

94岁的老船长林阿根,快要记不清那场救援了。

他指了指眼前的海域,只记得,当年有一群人从这里上岸,幸免于难。

而在这座村子上,也只有一些记忆,留下了痕迹。

比如,那个放了不少杂物的天后宫,比如那个村民冒死藏人的“小孩洞”。

因为在渔民救人之后,日本人来搜村,将战俘们继续押解带走。

冒着被屠村的危险,渔民将三个战俘藏在一处悬崖壁石间,躲过一劫。

3名得救英军战俘与救助渔民、政府官员合影。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截图

对于幸存者来说,每一个记忆,都如一把刀子,在剜心。

丹尼尔说:“我经历过了,我活下来了,就这样吧。”

威廉班尼菲尔德说:“战争是一场肮脏的勾当。”

没有人,不痛苦。

方励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幸存者的后代。

他拿出沉船的位置照片,对着他们说,你父亲的遗骸就在这儿。

一瞬间,80多年来杳无音讯的思念,似乎有了落脚处。

有的人给消失的家人,立了一个空坟。

有的爷爷奶奶墓碑上,刻着纪念自己孩子的一句话——“他可能淹死了。”

可能……轻飘飘的一句话。

却是沉甸甸地压在800多个家庭身上,不可言说的遗憾、悲痛。

白头发的女儿总是望着车站,希望有天父亲能回家。

她一直留着父亲寄给她的娃娃,那是5岁的她,对父亲的期盼和思念。

一封皱巴巴的电报,是一个哥哥给5岁弟弟写的信。
那几乎是一封诀别书,要小弟弟担起家的责任,照顾妈妈。

纪录片《里斯本丸号》截图

还有还有,太多太多。
这样的羁绊,那样的羁绊,在几乎一个人最年轻美好的年华里,戛然而止。
没有交代,没有告别,没有魂归处。

战争的残酷,远不是终止生命那么简单。

一如亲历者回应的那样,“活下来的人,没有真的活着。”

创伤后应激障碍,几乎会伴随他们一生。

噩梦、暴戾、恐惧的阴影,会缠绕着他们,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但这从来不是遗忘的理由。

影片的最后,似乎是来了一场对在世之人的灵魂抚慰。

上海,一处面朝大海的地方。

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每一个年轻的面孔,得以等到,和白发苍苍的家人告别。

「再见了爸爸」等待了77年的孩子们,将鲜花洒向大海。

孩子们哽咽道:他们永远不会老去,徒留我们等到白头,在每一个日出日落的时刻 我们永远铭记他们。

美丽的东极岛,平静的大海,还有那828条生命。

影片最后。

所有事件的亲历者,都已逝去。

或许只是历史里的一个注脚。

但每一个真实而残酷的记录,

都在警醒着人们,和平,关乎于全人类。

· END ·

【版权说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豆瓣剧照。
修改于2024年09月19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拾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