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谈 | 对话王赫:这里有一群被理想感召的人

师说君1 名师说 2021-10-1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万科梅沙书院 执行院长

王赫

五年前,也就是2015年年初,作为深圳中学学生处主任、语文教师的王赫,登上了《教师月刊》的封面。


书中,有她一篇万余字的署名长文——《十年所见》,生动而深情地描述学生们在这所名牌高中里的点滴成长。在另一篇访谈中,她则谈起了自己的家庭,与母亲的关系,为何到深圳工作,以及对教育的思考等。


五年后,王赫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王赫了。在过去的四年半时间,在深圳中学和万科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下,她和同事们在深圳盐田大梅沙海边,构建起一所全新的国际化高中。


从草创时的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到筑基架梁时的殚精竭虑、四处奔走,再到今日的成果初现、谋定思远,包括王赫在内的每一位梅沙人,相信都会对这数年时光印象深刻、感慨良多。


毫无疑问,四年半时间,万科梅沙为我们打造出一道靓丽又别致的教育风景线。正如其校训所言,“创造成就未来”,这里有一群与众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在开辟一条与众不同的成长路。


与众不同,又并非标新立异。置身于万科梅沙书院丰富多元又简单纯粹的教育场,人们常常会感叹:这里的一切多么特别,但好像这就是教育本该有的样子。


▎那么,到底什么是好老师?

▎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教育?

▎到底应该如何定义万科梅沙书院?

▎她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又在哪里?

这些问题,

梅沙人自己有着不同的答案和看法。

所幸,这是一所尊重不同、探索不止的学校,这里有一群被理想感召的人。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一切都是新颖而充满生机的;在为梦想奋斗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充满希望与力量的。


这也是我们当下看到的王赫。相比五年前,她说自己的焦虑感少了,责任感多了,有了经验、有了思考、有了团队,她的力量也变大了。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王赫,看看她与五年前相比有何异同,也听听她对未来教育的展望与规划。



 阴差阳错:

 怀揣骑士梦,转身进校园 

问:在五年前《教师月刊》那篇访谈中,你谈到家庭对你的影响。一开始父母比较强势,会把所有期待寄托在你身上,也希望你毕业后留在他们身边。现在他们都在深圳吗?能讲一下你是为何选择教师这个行业的吗?


 王赫:

是的。我的爸爸、妈妈现在都在深圳。我们住同一栋楼。


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我小时候也是一个没有什么想法的人,也不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我有很强的是非善恶感,很想成为一名律师。所以高考填志愿,我填的都是政法类大学的法学专业。


我妈希望我也报东北师大。当时师范类院校是提前批,分数非常高。妈妈说,你报了也不见得能被录取,如果被录取,一个女孩子当个老师不是很好吗,又在家门口,省的我惦记。结果高考出分,我被东北师大录取了。


一开始录的是政治系政法专业,后来转到中文系了。也是听从大人们的建议,他们说东北师大的中文系是最好的,有四个博士后流动站。所以就当了语文老师。



问:就是阴差阳错进入了教师这个行业?


 王赫:

嗯,这个事情也给我一个反思。想起当年的经历,虽然我今天不后悔,因为我对教育确实充满热情,但也多少有些遗憾。所以我特别希望孩子们在高中,甚至在初中就能够认识自己、认识真实的世界,然后有人鼓励他们、指导他们,给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毕竟现在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了,社会的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


问:虽然是阴差阳错进入教育行业,但你还是一个非常适合做教育的人。后来是怎么来到深圳的?


 王赫:

硕士毕业的时候,我还想去考法学博士,我想像骑士一样去扶助那些遭受不公的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

于是下决心出来找工作,我一直想去一个离家最远的地方,想一个人去生活、感受。所以就到深圳来了,也很顺利地进入深中工作。慢慢地,我发现理想化的东西,反而在教育领域内是可以做的。这个行业里,还是有一些很理想化、很单纯的人,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他们。


然后,我发现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会非常开心。我很享受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分享我的经历和想法,甚至失败的教训,让他们有所思考和成长。这是我生命中最有成就感、最幸福的时刻。



艰辛创校:

只要初心和路径是对的,结果总不会差

问:2015年年中,你受命到万科梅沙书院工作。突然接受这么重要的岗位,会不会有压力?


 王赫:

❝ 确实有压力。记得当时校长问我要不要到万科梅沙书院工作,只给我几个小时考虑。我当时想,工作的变动,意味着我可能跟课堂越来越远,意味着我可能跟中文教育越来越远,也意味着要进入自己一向不擅长的行政领域。


但同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可以更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于是决定接受挑战。我的逻辑是,只要你的初心和路径是对的,结果总不会差。


问:但一开始创校,是不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王赫:

❝ 梅沙开办的第一年,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有种水深火热的感觉。所有的东西都要重新去设计,包括用什么课程、怎么分班,如何设计毕业要求,如何计算学分,如何招聘到高品质的教师,如何打造开放包容、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等。


记得刚创校的时候,一位老师在我办公室谈完工作准备离开,突然转过头来说了一句:“赫院,你是不是压力特别大?你的眉毛从来没舒展过。”我当时确实是这种状态。


问:当时没有想过放弃?


 王赫:

❝ 完全没有!大家就是攒着一股劲,咬着牙,把所有的时间用在这儿。办学第一年,我没回几次家,和同事们住在学生宿舍里,每天晚上跟着学生上自习。第一届学生我都认识,每个学生的特点我都清楚。


刚好那一年也是中国国际教育大热的时候,我们就一头扎进国际教育的世界里。只要有研讨会,我都去参加、观摩和学习。基本上是周一到周五在深圳,周末就全国飞。


看完那些特优秀的学校之后就觉得,好吧,我们还差得很远。记得在北京顺义国际学校,我呆了整整一天,感觉只看了一个皮毛,但已经像在汪洋大海里。看到这些榜样,很喜欢、很羡慕,就想着有一天我们也要做成这个样子。



 勇攀高峰:

 万科梅沙书院距离理想状态还很遥远  

问:四年多后,万科梅沙书院已经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学校,前两届毕业生成绩辉煌。最近的早申成绩也很不错?


 王赫:

❝ 2018年,万科梅沙书院首届毕业生共收到来自美国、加拿大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录取通知书共473封,共收获奖学金超过一百五十万美元,毕业生录取率达100%,其中获得顶尖offer的学生数量占总毕业生的91%。


2019年,我们有学生拿到了西北大学(美国综合性大学排名第10)、莱斯大学(美国综合性大学排名第16)、明德学院(美国文理学院排名第5),戴维森学院(美国文理学院排名第10)、史密斯学院(美国文理学院排名第11)等名校的offer。可以说,两届毕业生成绩辉煌。


最近的2020届梅沙学子也喜报频传,截止12月19日,已收到131封早申Offer,奖学金目前已超过1000万元,是去年同期所获金额的3倍。


在综合性大学中,梅沙学子收获了41封来自全美TOP50的大学Offer,当中更有TOP10院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埃默里大学、维克森林大学、纽约大学、罗彻斯特大学这样的TOP30院校。艺术方向收获颇丰,囊括了全球三大顶尖视觉艺术顶尖院校伦敦艺术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学院录取Offer有29封。


问:现在的万科梅沙书院,是你理想中的样子吗?


 王赫:

❝ 目前的梅沙,不管课程、教学、升学、师资,学生发展,还是校园文化、管理机制等,都基本上轨道了。而她更可贵之处,是形成了一种比较清晰的多元包容的文化。这是一所目标非常单纯和明晰的学校,这里有一群被教育理想感召的人。在这里可以看到创业者的情怀和精气神,大家都是对教育非常痴迷的人,都在努力寻找更好的课程和教学。


但学校有没有改进空间?有!


比如说,梅沙是一所寄宿学校,但中国的寄宿学校跟国际上的boarding school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想要建成国际标准的boarding school,70%的教育发生在课堂之外,如何实现?在现有的师资、场地、财务的约束下,我们怎么做?


所以说,梅沙目前处于创校的第二个阶段,我们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秋季开学的时候,我们以“Reaching the Summit”(勇攀高峰)作为新学年的年度主题。


在新的一年,我们更重视深挖学校里具有教育价值的人事物,更愿意在审视、反思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学校的方方面面,让这里的教育更精致,更以学生为本,从教师的“教”,更深度地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这是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对教师角色的深入探讨,是国际教育的特征和优势。❞



问:具体有哪些举措?听说今年你和团队专门做了一个万科梅沙书院的课程目录?


 王赫:

❝ 是的。万科梅沙书院实行走班选课,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按照书院培养方案,在升学指导的专业规划下,选择自己的课程路径,“一学生一课表”,学生这种在课程上较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性,客观上要求我们提供丰富多元且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中美融合课程,中英融合课程,还创建了梅沙书院艺术学院。在中美融合课程体系中,就有200多门课程,包括基石课程、荣誉课程、AP课程、Post-AP课程共四个层次。


课程这么多,如何规划、选择就非常重要。我们有一支十余人的升学指导队伍来引导学生认知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以每人一份与众不同的学术路径来申请大学。


从今年4月份到11月份,我们对所有课程再次进行梳理和优化,完成了第九版梅沙课程目录,标明难度、内容、特色、学分、选修条件等等,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准确地了解每一门课程。

   万科梅沙书院

   课堂实景



问:在日前的一次演讲中,你说课程是一所学校育人的框架,而课堂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为什么这么说?


 王赫:

❝ 我一直觉得,学校里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学生是怎么学习的,老师是怎么设计课程并进行教学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僵尸”状态,那教育是没有发生的。所以我经常跟老师们说,一节课80分钟,班上25个人,如果不能好好利用时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那我们就是在谋财害命啊。我觉得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你没有办法错过任何一个当下。


我理想中的课堂,就是能够发展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我自己在深中教书的时候,就不用“我来讲,你来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喜欢我,绝不仅仅因为我传授的知识,更多的是我在课堂上引发的思考和讨论。甚至许多年后突然会给我发邮件、发信息说:赫赫,我今天看了一个东西,让我想起你曾经说过的话。我觉得这才是对学生有深远影响的。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全知全能者”,老师讲的太多,老师告诉学生正确的步骤,正确的逻辑,以至于正确的结果,让学生记住;学生想的太少,做的太少;大一统的太多,思辨的太少,争论的太少,表达的太少,有理有据的太少,逻辑的太少,合作的太少,相互学习、乃至相互容忍都太少。


所以在梅沙,我们有清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逻辑。在梅沙,课堂的要求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去设计教师的“教”,注重坚实的知识基础,更注重发展学生的21世纪核心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所以,梅沙的学生,在全美经济学挑战赛决赛中,曾取得过批判性思维全球一等奖的殊荣。❞



 教育理想地:

 大家的热爱,源于参与感和拥有感 


问:万科梅沙的教师广受赞誉。创办四年多,就组建起强大的国际化教师队伍,学校靠的是什么?


 王赫:

❝ 万科梅沙书院现在拥有中外教师及管理团队184余人,师生比1:3.8,其中博士硕士占比60%以上,教师毕业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


虽然我们尽力为优秀人才提供优渥待遇,但我始终认为,留住优秀人才的不仅是薪酬,而是人心。我们要用理想去激励他们,用真诚、尊重、期待来留住他们。


去年学校拍了一个宣传片,和很多创校老师一样,我每次看都忍不住流泪。为什么?这里有我们熟悉的人,我们的战友,这里有很多故事,有我们的心,我们的感情。


问:梅沙的老师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这么多元的队伍如何管理?


 王赫:

我们的教师来自10个国家。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经历、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很多人说,国际化学校最大的挑战就是中教、外教因为文化差异不能合作。梅沙的社区文化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文化——尊重文化,这是梅沙社区的温暖互助的根源。


当然,你说有没有争论?有!梅沙的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决策流程的民主,讨论、投票,每位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意见,都参与决策。所以,梅沙的政策都比较得到大家的认可。


此外,定下的政策,做出的承诺,除非有非常强大的理由或者不可抗力,一定要一言九鼎,说出去就要做到,因为信任很重要。


问:我们发现万科梅沙书院老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很强。有什么奥秘吗?


 王赫:

归属感不是管出来的。不是把老师、学生管得死死的,就有归属感了。相反,我们鼓励老师、学生有独立的判断和思想,并且坦率地提出来。


万科梅沙书院没有什么政策是拍脑袋凭空而来的,都是委员们坐下来商量的。我们有很多临时委员会,谁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就一起来讨论。全校职工大会也是这样,一个话题抛出来,大家举手提问,表达观点,畅所欲言。


我也曾被当着全校教师的面质问过。这时,作为校长,是不是相信大家的初衷是为了学校好?大家提出的角度和观点,是不是在之前的讨论中没有被涉及或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是不是相信大家会有公正的判断?如果是,你就不会抵触,反而会在这个过程中,和大家做更充分的讨论,并对大家的专业表达心怀感激,这样反而会形成一种凝聚力。


归根结底,大家对这所学校的热爱,是源于参与感和拥有感。他们觉得学校是大家一起建起来的。所以我说,万科梅沙书院里的老师都是创校团队。



 五年之变:

 焦虑感降低了,责任感增加了

问:五年前你是一名优秀老师,现在是一校之长。除了身份的不同,还有什么变化?


 王赫:

❝ 五年前的我会更加焦虑。我没有一个成熟的团队,没有一个很好的逻辑和体系,没有能力去聚集更多人。所以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觉得使不上劲,会焦虑,甚至愤怒。


现在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需要有路径和方法,也需要更多人一起来做。以前我的个性比较直接,说话不会留余地,因为我想减少沟通成本,特别想让其他人一下子就明白我的期待和要求。但慢慢地,我懂得要不断去沟通,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理解你的要求,是需要时间、甚至是需要情感投入的。


所以,跟五年前相比,焦虑感降低了,责任感增加了,信任度增加了,感觉自己比原来更有力量,也更平和了。


当然也有遗憾,那就是跟学生的距离变远了。当年我在深中负责100多个社团,所有的时间,除了上课就用来和学生领袖一起工作。现在要处理很多事,很难花更多时间在学生身上。所以我也在反思,是否工作可以更高效一些,要更关注培养团队,这些都是我每天思考和接下来要努力的。


问:其实你已经相当努力!这几年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到美国读博士。是什么驱使你这么做?


 王赫:

❝ 作为一个国际化学校校长,没有海外留学经验,没有经历国外高校学术的锤炼,没有研究过其他国家的课程和教学,没有跟着顶尖大学教授作深入研究的学术经历,我觉得不行!


问:读博进展如何?有什么收获?


 王赫:

❝ 按计划我将于明年暑期毕业。现在已经着手写论文。我的博士论文主题就是:如何培养老师在课堂中提高学生21世纪核心技能。


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学校还是太注重知识的传输和记忆的训练了。而在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中,这些其实只是最基本的最基层的能力,还有很多高阶的思维技能应该作为高阶的学习目标。


而21世纪,对知识的记忆的技能要求越来越低,因为百度等平台,可以让人在几秒钟内获得准确的“知识”,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综合”、“判断”,去“创造”,才是更应该被教育发展的高阶技能。


我论文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梅沙的老师。根据美国IRB学术要求,为了避免身份可能带来的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s),经过IRB审核我的申请,我邀请第三方为我的论文做相关的研究访谈和数据收集工作。梅沙的89名老师参与了调查问卷,12名教师(包括6名中教和6名外教)参与了访谈。这些都是匿名进行,保证了真实性,规避了潜在的学术风险。


研究访谈收集到的数据和反馈,让我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什么才是真正有效、有互动的课堂,是否有动力去改善教育教学,学校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帮助老师们,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


这个严谨的博士论文写作的过程,包括立题,确定核心问题,确定研究方法,设计收集数据的方法,设计问卷,设计研究访谈题目,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学术引用等等,都对我反观中国教育具有非凡的价值。这个过程帮助我在设计万科梅沙书院的课程和教学中,更加有意识地为学生出国进行本科教育时所需要的学术研究技能做好准备。


比如,在万科梅沙书院,research是一门三年都有的必修课,项目制学习也体现在每个学科中。而这些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最缺乏的,恰恰正是学生海外留学的必备技能之一。


作者:庄树雄

编辑:林惜肉



回复更精彩


近期热文



名师说

微信:mingshishuo

办深圳最有影响力的

教育新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如果觉得不错

请点个在看哦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