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为学生”如何落到实处? | 比较

比较 比较 2022-01-31

 




内容简介


钱颖一是清华大学1977级“文革”后第一届本科生。2006年,在美国留学和任教25年后,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钱颖一总是与中国改革同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当改革大幕初启,他远渡重洋,探寻现代化之道,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学者;当改革如火如荼,他频繁回国讲学,为改革建言献策;当中国呼唤更多杰出人才时,他放弃国外一流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回国投身教育事业。


《大学的改革》是钱颖一自2001年起在中国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12年间不懈耕耘的实录。《大学的改革》体现出大学改革的一个主题——“大学为学生”,以及大学改革的两项内容——“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的改革》在阐述教育改革思想的同时,真实记述了教育改革行动,重点体现“思行合一”。所以,它不仅是一本理念上“为何改革”的书,更是一本实践中“如何改革”的书。


该书《第一卷·学校篇》和《第二卷·学院篇》于2016年9月出版,《第三卷·学府篇》于2020年6月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关注,超出了高等教育,甚至超出了教育领域。延续前三卷的主题,《第四卷·学子篇(本科生)》和《第五卷·学子篇(研究生)》实录了钱颖一与清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与院长共品下午茶”活动,真实展现了他传播现代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并通过与学生直接沟通把改革落实到位的全过程。


可以说,这是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独特的一套书。



作者介绍: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2006—2018);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西湖大学校董会主席。


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77级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2006—2018年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18年起任西湖大学首届校董会主席。


学术荣誉包括:2012年当选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The Econometric Society)会士(Fellow),2018年当选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获得2009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6年度首届中国经济学奖。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经济、中国教育。中文书著包括:《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理解现代经济学》《钱颖一对话录:有关创意、创新、创业的全球对话》。



 

《大学的改革》(第四卷·学子篇(本科生))

ISBN:978-7-5217-3045-6


《大学的改革》(第五卷·学子篇(研究生))

ISBN:978-7-5217-3028-9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装订:精装

定价:128.00

点阅读原文订购本书





引言


我是清华大学1977级“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1981年从清华提前本科毕业后留学美国。从2002年起,我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特聘教授,并从2006年9月起担任学院院长,于2018年8月卸任,历经四届共12年。基于我在清华任教和担任院长的经历,我在2016年9月出版《大学的改革》“第一卷·学校篇”和“第二卷·学院篇”,又在2020年6月出版《大学的改革》“第三卷·学府篇”。这三卷书共收集了我在2002年至2018年,主要是在2006年至2018年担任院长期间的文章和讲话311篇。


在我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期间,每学期定期举办一个活动,叫作“院长与学生共品下午茶”,简称“院长下午茶”或“下午茶”。“下午茶”由学生自由报名参加,每次时长两至三个小时。在“下午茶”上我与学生面对面毫无拘束地自由对谈,所谈话题也没有限制。在我担任院长的12年间,一共举办了106场“下午茶”活动,其中本科生40场,研究生66场。《大学的改革》第四卷和第五卷就是“下午茶”活动中我与学生对谈的实录,由此定名为“学子篇”。其中第四卷是本科生卷,收录“下午茶”32场共32篇,第五卷是研究生卷,收录“下午茶”51场共54篇。“学子篇”两卷共收录“下午茶”83场86篇。


贯穿《大学的改革》五卷的是我对大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包括一个主题——“大学为学生”,以及两项内容——“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阐述教育改革思想的同时,这五卷真实记述了教育改革行动。它既是一套理念上“为何改革”的书,更是一套实践中“如何改革”的书。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中国教育领域中一套独特的书。


第四卷和第五卷在两方面不同于前三卷。其一是侧重点不同:因为是“学子篇”,所以后两卷聚焦于两项内容的第一项——“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其二是文字风格不同:前三卷是我的文章和讲话,所以场合正式、主题聚焦、行文连贯;而后两卷记录的是我与学生的对谈交流,是非正式的场合,话题随着现场学生的提问行走,口语性强。其实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这两卷具有前三卷没有的吸引力,那就是真实、朴实、现实。如果说大学教育管理者的文章和讲话总能看到的话,这种类型的与学生对谈就少见了,这也就有了它的额外价值。


“下午茶”中对谈的内容广泛,话题多样,看上去零碎,但是它有三条反复出现的主线横贯于两卷之中。


第一,传播现代教育理念。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大学为学生,为学生的一生。教育要回归学生本身,回归人本身。学生进入大学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个性发展过程。教育是为学生打开多扇窗,点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大学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宽容、多元、共生的环境。学生在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大脑会思考,为此必须保持好奇心。从根本上讲,学生的问题是“三观”问题,即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问题,也是眼光问题,视野问题,人格养成问题。这种回归学生自身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要使得学生在自由探索中认识自我,具有长远眼光、全球视野,因此不是短期功利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人才培养观。


通过“下午茶”,我把现代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同时获得他们的反馈,再做出进一步解释,如此反复。重要的是,这个传递过程不是灌输,不是讲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教条,而是通过具体事例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回忆清华的百年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诠释大学的国际比较,特别是领先大学的办学经历;关注当今中国大学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一些普遍的问题。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我与学生共同推敲和理解现代教育的精髓、现代大学的本质,并从中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以这种教育理念来看国际化办学和海外交换学习,就不再是英语授课、海外交换、招收国际学生的问题,而是融入人类文明主流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毋庸置疑,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都是精英学生。这期间参加“下午茶”的本科生以“90后”为主,也有“80后”。而研究生则以“80后”为主,也有“70后”“90后”。本科生中除了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还有在经管学院选修第二学位的非经管学院的学生,他们来自清华的理科、工科和其他文科院系。研究生组成也非常多元,除了学术导向的博士生外,还有就业导向的专业硕士生,以及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硕士生。这些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自国内各地区,有城市的,也有乡村的,来自各类中学,各类大学。除了国内学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参加“下午茶”学生群体的广泛性和多样性造就了这两卷中信息的丰富性和普遍性。


通过“下午茶”这个渠道,我直接地、真切地听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对谈中我能够了解到“80后”“90后”学生关注的问题,他们的思维逻辑,以及他们的价值偏好,也就是他们的心智模式(mindset)。这是在其他正式场合不易获得的信息,是教育者必须思考的信息。与“50后”“60后”“70后”的教师不同,“80后”“90后”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面临着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国内外政治社会生态。我通过“下午茶”深切感触到,他们在面临难得的机遇的同时,也在新型竞争压力下感到迷茫、困惑和焦虑,最后导致不少无奈的选择,甚至落入博弈论中讲的“囚徒困境”。


第三,通过与学生直接沟通把改革落实到位。“下午茶”中我与学生对谈的大量时间花在落实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相互磋商。这些细节反映的是实践现代教育理念中“如何改革”的过程。改革者呈现给读者的往往是最初的改革设计和最后的改革结果。因此看上去很干净、很漂亮。殊不知改革的实际过程很凌乱、很复杂,这是每个经历过改革的人在事中都很清楚,但在事后又容易忘记和忽略的。复原这些改革过程的细节,对理解真实的改革,而不仅仅是改革初衷和改革结果,很有意义。


“下午茶”中的对谈记录了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的过程。我在这个过程中调研存在的问题,听取学生对改革方案的反馈意见,并且根据这些意见对改革方案做出解释、进行修改和补充。虽然其中不免有学生的误解和他们的惯性思维,但更多的是反映了真实问题。我们讨论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师授课的质量和授课效果、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国企业案例的开发、清华资源的利用等。改革落到实处就是要具体落实每一门课程,落实每一个课堂,落实每一位教师,落实每一个环节,所以要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改革的整体结果是由无数的局部改变组成的。事实上,实践现代教育理念是一个把上述两条主线结合起来的过程:一方面需要传播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理解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传播现代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与学生直接沟通把改革落实到位,是“学子篇”这两卷中的三条主线。


下面概括介绍这两卷各编各章中在“下午茶”上对谈的话题。


《大学的改革》“第四卷·学子篇(本科生)”分为两编,分别为“本科生下午茶”和“双学位本科生下午茶”。我作为特聘教授在清华第一次讲授“经济学原理”课是在2002年秋季学期,选课学生主要是2001级和2002级本科生,他们大多生于1983年和1984年,都是“80后”。在我担任院长的第一年时入校的2006级,多生于1988年,已经是“85后”并接近“90后”。在我担任院长的最后一年入校的2017级,他们多生于1999年,这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再之后入校的就是“00后”了。由此可见,参加“下午茶”的本科生中的绝大多数是“90后”。


“本科生下午茶”的参加者是经管学院本科生。在2007级之前经管学院本科有四个专业:经济、金融、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只招收理科生。从2007级开始改为三个专业:经济与金融(国际班)、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文理兼收。经管学院本科生绝大部分是通过全国高考招收的学生,也有一小部分是保送生,就是通过参加竞赛或其他形式(比如外国语学校推荐)招收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转系生,就是在二年级从清华其他院系转入经管学院的本科生。从2016年起,新雅书院面向全国高中招生,文理兼收,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在一年级之后自主选院系,其中一些学生选了经管学院的专业,但他们的学籍和宿舍仍保留在新雅书院。学籍在经管学院的在校本科生接近1 000人。


“本科生下午茶”分为四章。第一章是2008—2010学年,共四篇。这两学年正值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启动期。在此之前的2006—2008学年,学院已经大幅度增加英语授课和海外交换,新开设“经济与金融(国际班)”,并且在招生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2008—2010学年集中调研并出台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整体思路是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这个培养方案从2009级开始实施。2009—2010学年是值清华大学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历时一年,我全程参加并担任本科教育改革小组牵头人。虽然清华的教育工作讨论会每五年召开一次,但这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是为2011年4月清华百年校庆做准备的一次研讨会,因此具有特殊意义。


第二章是2010—2012学年,共四篇。这两年主要是落实新培养方案的细节,包括请老师上课、多课堂开课、分层次开课等。落实通识教育远比落实专业教育更困难,不仅要在院外聘请教师,而且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一个问题,因为通识教育的收益在将来。这期间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去海外交换学习一个学期,他们回来分享各种体验,表现出多样性的影响。我开始去中学听课,了解我们的学生在中学的学习经历,这对理解他们的基础和特征很有帮助。


第三章是2012—2016学年,共七篇。在2012级本科开学典礼上,我讲了“无用”知识的有用性,这是针对教育界中流行的我称之为“短期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而讲的。从2011年春季学期开始,学院正式开出本科生必修课“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简称“CTMR”)。CTMR很快成为对学生影响非常大的一门课,也成为经管学院的一张名片。也是在这几年中,学院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比如邀请库克、马斯克来学院对话,邀请彼得·蒂尔、尼尔·弗格森来学院开课。


第四章是2016—2018学年,共四篇。2016年9月,《大学的改革》“第一卷·学校篇”和“第二卷·学院篇”出版,记录了我担任院长10年间的教育改革。在接下来的这两年中,随着教育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化,我与学生的交流也更加深入。在这个时候,学生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拼学分绩、拼社工、拼实习开始成为潮流,他们心中的焦虑、纠结已经呈现,到今天发展成为一种“内卷”局面。多样选择本来是为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但是结果却导致了同质竞争,流于从众。这期间举行了我的第100场“院长下午茶”。


“双学位本科生下午茶”的参加者是清华大学非经管学院学籍本科生在第一学位之外选修经管学院开设的第二学位的学生。他们从本科第二年(或第三年)开始,在满足第二学位的学分和毕业设计要求后获得本科第二学位。经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开设经济学第二学位,简称“经双”;从2013年开始,恢复开设管理学第二学位,简称“管双”。在经管学院读双学位的本科生占全清华读双学位本科生的三分之二。经管学院双学位本科生来自清华的理科、工科及其他文科院系,覆盖面非常广,规模非常大,在后期每年录取600人,占全清华一年本科生的五分之一。经管学院的第二学位本科生在1 800人左右。


“双学位本科生下午茶”分为两章。第五章是2008—2013学年,共八篇。在此期间,经管学院提供的双学位只有“经双”一个项目。所以这一章讨论的话题集中在“经双”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对经管学院的认知,以及他们对自己所在院系的评论。第六章是2013—2018学年,共五篇。在此期间,经管学院提供两个双学位项目,除了“经双”还有“管双”,而且在这两个项目中开设了多种方向,比如“经双”中的金融方向,“管双”中的创新创业领导力方向等。所以在这一章,参加“下午茶”的双学位学生的背景和兴趣更为多样,讨论的话题更为广泛。


《大学的改革》“第五卷·学子篇(研究生)”分为五编,分别为“下午茶”的MBA学生中文场、MBA学生英文场、硕士生场、博士生场以及高管教育学生场。研究生是指所有本科之后的学位项目学生,包括各类硕士和博士。在清华经管学院就读的研究生有3 500人左右。MBA学生中文场的“下午茶”也称为“比萨之夜”,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下午茶”也称为“咖啡时间”。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我国于1991年开设的第一个专业硕士,清华是第一批试点举办学校。在2014年之前,经管学院的MBA有三个子项目:用中文授课的MBA全时班项目和在职班项目,用英文授课的全时班,即与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合作举办的国际MBA项目。从2014年开始,MBA重新划分为两个子项目:在职班用中文授课,称为清华MBA;全时班用英文授课,称为清华全球MBA,继续与斯隆管理学院合作。


第一编是“MBA学生中文场”,分三章。第一章是2008—2011学年,共六篇。2008年正值MBA百年,学院借此时机开启MBA课程改革,在2008级试点,在2009级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是一项细致工作,特别是MBA项目,还不同于其他教学项目,因为MBA学生都有多年工作经验,经历丰富,服务要求意识高。通过“下午茶”听取他们的意见,有时是需要容忍尖锐批评的,不过这对提高办学水平很有帮助。2010年学院又启动了MBA招生改革,以使学生来源更加适合新的MBA项目培养未来领导者的目标。


第二章是2011—2014学年,共五篇。MBA招生改革后的第一届学生在2011年秋季入学。2011年是中国举办MBA教育20周年,借此机会,学院回顾20年的成就,展望未来MBA教育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基点是推动“学院与大学融合”,为此学院推动了多项开创性的活动,比如开启“MBA+X”双硕士学位,举办与大学融合系列论坛八次,开设“清华探究”课,创立清华x-lab,举办“校长杯创新挑战赛”,等等。也是在此期间学院率先开始了在线课程。所有这些都为MBA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机遇,包括“跨界”的机遇。


第三章是2014—2018学年,共八篇。从2014年秋季开始,中文班只有在职班。创业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2014年学院毕业典礼邀请马云演讲,之后马斯克、扎克伯格、蒂尔、马化腾、张一鸣、沈南鹏等先后来学院参加“院长对话”活动,在学院与我对话,主题都是创新创业。学院借助清华x-lab这个平台与MBA的“整合实践项目”(IPP)对接,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的突破。特别是借助清华的理科和工科优势,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展现出“大学商学院”超越独立商学院的潜力。


第二编是“MBA学生英文场”,分两章。第四章是2010—2014学年,共六篇。这一时期是在新版MBA推出之后,国际MBA项目围绕新课程体系听取学生意见,不断进行调整,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这一时期国际MBA学生关心双语环境的改善,增加海外交换名额等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学院的愿景,特别是国际MBA项目的定位。


第五章是2014—2018学年,共八篇。在这一阶段,国际MBA项目与中文全时班合并升级为全球MBA项目。这时新的MBA课程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国际化办学更加丰富,学院开设多种具有国际高水平的外请教师讲座、课程,比如“麦肯锡全球领导力”课程、Facebook的“创新创业”课程、蒂尔的“创办新企业”课程,这些都成为全球MBA教育中的新亮点,受到学生特别是国际学生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一些国际学生感受到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学习中文,因为他们想要在中国工作。


第三编是“硕士生下午茶”。这里的硕士生是指除MBA和EMBA之外的所有硕士项目的学生,称为“普通硕士”(简称“普硕”)。最开始,“普硕”学生都是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读学术型研究生。后来有的硕士演变为专业硕士(比如会计硕士、金融硕士),也有的要求有本科毕业后的工作经验。硕士在传统上三年毕业,现在通常两年毕业。2011年之前,经管学院硕士分为八个专业:经济、金融、会计、战略、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经济、管理科学与工程。2011年硕士项目转型后硕士专业分为五个:经济学硕士、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管理硕士(MiM)、金融专业硕士(MOF)、会计专业硕士(MPAcc)。其中金融专业硕士在北京和深圳两地举办,但使用同一个培养方案。


第三编含一章,第六章,覆盖 2010—2018学年,共九篇。2010—2011学年学院规划硕士项目转型,从2011—2012学年开始实施。这个转型中遇到很多具体问题,包括如何对接本科专业与四类硕士项目(会计专业硕士、金融专业硕士、管理硕士以及学术型硕士)的学习。在金融专业硕士中,还有一个特殊的问题就是深圳班,他们在深圳学习,但都到北京来找工作。由于绝大多数硕士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硕士生在校期间的实习问题凸显,这对学院的硕士教育提出了挑战。


第四编是“博士生下午茶”。博士生包括两种。一种是传统式的,就是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后通过参加每年12月底举行的全国研究生考试成为博士生(简称“普博”)。“普博”在早期是成为博士生的唯一路径,但在后来演化出一些非学术型的“在职博士”“论文博士”等。为了回归博士的学术定位,近年来发展出另一种博士生路径,就是本科应届毕业生不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由所在本科大学推荐在本校或外校读博士,并在读博过程中获得硕士学位(简称“直博”)。对这些免试推荐上来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高校制定录取标准和规则并决定是否录取。“直博”学生不需要先读硕士再读博士,具有一步到位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优势,也更加容易坚持学术导向。


第四编含一章,第七章,覆盖2010—2018学年,共九篇。博士项目的改革方向是学术导向。坚持博士项目的学术导向就是必须把控博士培养质量,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引入统一的、严格的博士资格考试,学生只有在通过资格考试后再经过双向选择才能确定导师。这样,第一年的博士生基础课的质量就是关键。学院的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平台较早就建立了第一年学术上严谨的基础课体系,而工商管理平台第一年的基础课体系尚待建立。博士项目改革的另一个关键点是为博士毕业生寻找教职创造条件。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优先招聘海外博士,造成国内高校博士毕业生寻找教职比较困难。除此之外,博士生还面临诸如博士论文选题、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动力等问题。


第五编是“高管教育学生下午茶”。经管学院有多种非清华学位教育项目,在此编中包括了三个项目。一是EMBA媒体班,是由学院EMBA中心举办的一年制EMBA课程项目。这是一个免费公益项目,招收对象是媒体界的管理人员。二是金融财务MBA(简称“FMBA”),是由清华经管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两年制硕士项目,授予香港中文大学MBA学位和清华大学结业证书,分为北京班和深圳班,分别在两地举办。三是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简称“青腾班”),是由学院高管教育中心与腾讯集团的青腾大学联合举办的培训项目,招收对象是年轻的创业者。


第五编含一章,第八章,覆盖2010—2018学年,共三篇。因为这些项目不是清华的学位项目,所以“下午茶”对谈主题不是关于项目课程的设计问题,而是关于清华的历史、经管学院的发展,以及中国教育、创新创业等问题。


与本书前三卷一样,这两卷在各编各章中的一些内容有重合或相似。由于它们是在不同场合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为了保持完整性,在收录时尽量保持原样。


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谨以《大学的改革》“学子篇”两卷向母校清华致意。

点阅读原文以78折 订购比较编辑室新书《大学的改革》学子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