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月球起源:困扰人类千百年,且听北大学者说

热爱科学的 北京大学 2022-05-27

在茫茫宇宙中

月球作为离我们最近的星球

是人类探索太空旅途中的珍贵驿站

你是否感到好奇

45亿年前的夜空是什么样的?

月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何独特之处?

人类在探索月球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早期拿到嫦娥5号月球样品的学者之一

北大地球与空间学院研究员唐铭

是2021年科学探索奖最年轻的获得者

让我们走进他的科学家课堂

打开时空之门

共同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

点击视频

听唐铭“给月球把把脉”


01
非同寻常的月球

这个发现直接否定了之前的三个假说,让科学家们只能另起炉灶,提出了大撞击假说——月球是撞出来的!


每每仰望夜空时,人们总能看到高高的夜空中悬挂着皎洁的月亮,不知不觉中,它已经陪伴地球度过了45亿年的时光。太阳系里的行星许多都有自己的卫星,仅从数量上来看,地月系统并没有特别之处,但从大小上看,月球就显得非同寻常。

大部分卫星比他们环绕的行星要小很多,直径往往只有行星的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而月球的直径超过了地球的1/4。月球在太阳系数上百颗的卫星里虽然不是最大,但也算是名列前茅。它的大小甚至超过了太阳系曾经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与水星的大小也已经相差无几。巨大质量的月球在稳定地球的自转轴倾角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使地球的气候系统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这么巨大的月球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千百年,一直众说纷纭,也引起了无数科学家的深思与遐想。根据前人的经验,主流观点有着三种——一种认为月球是地球早期熔化情况下,被甩出去的一部分形成的。另一种是引力捕获假说,即月球原本是形成于地球附近的一颗独立星球,后来逐渐被地球的引力捕获,成为地球的卫星。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月球是地球形成过程中剩下的物质聚集形成的。但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一直缺乏确凿的证据。

时间来到了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人类登月的计划进行,月球表面的样品被不断返回,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其中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月球极度干燥,月球岩石和土壤里几乎找不到任何水存在过的迹象,月岩中40多亿年前形成的金属铁单质被完好地保存至今,这和被海洋覆盖的地球非常不同。

这个发现直接否定了之前的三个假说,让科学家们只能另起炉灶,提出了大撞击假说——月球是撞出来的。一颗火星大小的原始行星在45亿年前与原始地球相撞,小一点那颗行星与地球完全融合。撞击形成的大量行星碎片在地球轨道上聚集,形成了月球。后来,详细的月球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让大撞击假说的可信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月球起源的主流假说。
02
45亿年前的夜空

这场旷世的孤独在45亿年后被打破了。

月球刚刚形成时离地球非常近,可能只有2万多公里,但月球却在进行着自己的“逃跑计划”——它一直都在以每年若干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今天约4厘米/年,早期会快一些)。虽然每年几厘米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已经逃离了三十多万公里,如今的地月距离已是最初的近二十倍!

45亿年前的夜空中,巨大的月亮比今天亮几百倍。晴朗的月夜里不需要灯光就可以看书,我们站在地球上,仅凭肉眼就可以观察月球上的火山喷发,火红色的岩浆在夜空中悬着的巨大大圆盘上一点点渗出。

这听起来非常壮观,但是这么近距离的巨大月亮,也让45亿年前的地球表面非常的不太平。月球和太阳对地球都会有潮汐作用,今天月球离地球已经很远,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主要体现在海水的涨落。但在那时,月球离地球非常近,由于潮汐作用会随着距离的变小而快速增强,月球对地球产生的潮汐作用足以让地球的表面产生每天上下几公里的波动。当时的地球表面还很炙热,内部有很多岩浆,月球强大的潮汐作用不停地撕扯着地球脆弱的地壳,让地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一个稳定的固化表面。
自从45亿年前那场几乎毁灭一切的大撞击后,月球一直都在与地球渐行渐远,两个星球间除了引力这种宇宙中最朴素的联系外,本来不该再有什么密切的往来,最多就是,偶尔地球挡住了月球的阳光,或者是月球短暂地在地球上投下一小片影子,但是这场旷世的孤独在45亿年后被打破了。

可能不少人会觉得,月亮、星星离我们的生活真的太遥远了,我们每天忙碌疲惫地连抬头望一望星空的机会都没有。但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一共进行了7次登月任务,返回月球样品数百公斤,全面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03
给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未来几年内,还会有嫦娥6号、嫦娥7号继续探索月球。嫦娥计划深入了美苏探月的盲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和深度向我们展示这个陪伴了地球45亿年的老朋友。

如果说上世纪美苏太空竞赛开启现代月球研究,我国的嫦娥计划则是掀起了第二波探月高潮。2021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和行星科学发展过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取得了许多世界瞩目的成就,比如天宫空间站启动建设、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嫦娥5号月球采样。嫦娥5号成功为我们带回来近2公斤的月球样品,让许多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触摸到了月球,并在极短的时间内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

对于一个岩石行星,内部的岩浆作用就像脉搏,随着星球的冷却,内部的岩浆作用逐渐减弱,星球逐渐死亡。上世纪美苏的月球研究发现月球的岩浆作用早在大约30亿年前就停止了,意味着月球在30亿年前就已经成为一颗死亡的星球。

但我国嫦娥5号返回样品彻底改变了这一认识。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研究发现,月球至少在20亿年前仍然有岩浆活动。20亿年前,月球的脉搏仍在跳动,这项发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岩石星球的演化过程。未来几年内,还会有嫦娥6号、嫦娥7号继续探索月球。嫦娥计划深入了美苏探月的盲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和深度向我们展示这个陪伴了地球45亿年的老朋友。

人类探月工程的发展也带动了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遥控作业、超高强度和耐高温合成材料、计算机、生物工程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这些丰富的科技创新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又将派生出无数的应用技术,对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最初的那一批探月科学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探月科学的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也许这种未知性,才是探索太空最扣人心弦的魅力所在吧。

我们的许多努力

对未来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在当前可能并不清晰

但是我们正在通过这些努力

给未来“号脉”

我们希望这些努力

可以给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

让我们的后代,未来的人类

生活得更好,走得更远



唐  铭


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研究员

(博雅青年学者)

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地球化学学士学位,2016年5月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地球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莱斯大学做博士后,2019年12月入职北大。主要研究兴趣为大陆的形成与演化。





来源:科学探索奖科学家讲堂

动图|编辑|排版:杨映锴

责编:李霁



三获国奖的北大博士生,希望把热爱变成事业!


海棠花开,许你北大最美春色!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一起仰望星空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