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带上咖啡,去北大静园草坪上与节大磊老师谈谈“国际安全”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19-05-03

编者按

上个世纪末至今,一批优秀的北大学子走出国门赴海外学习深造,他们立志学成报国,并最终回到燕园教书育人。今年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新闻中心特推出“燕归来”系列报道,聚焦这批“两度”选择北大的北大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大人所独具的追求卓越、报效家国的情怀。





“每一分钟都要有意义”

PART/01


“温润如玉,又平易近人。”

当问起对节大磊老师最深的印象时,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本科生王琳琳毫不犹豫地答道。


2013年,刚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来的节大磊担任本科生新生的年级主任,同时也任年级党支部书记。


在国关学院的咖啡厅里,他常常一坐就是一下午,和同学们一一聊天。四年下来已经形成了一种信任——有各种困惑或困难时,节老师总是在



他在党支部开会也引导大家结合自己切身经历来发言。


考虑到同学繁忙的学业和事务,他强调“开会每一分钟都要有意义”,同学们每每从九点钟晚课结束不知不觉就与节老师畅谈到了半夜,总会由心底生发出新的感悟。


大家仍是意犹未尽,出了会议室的路上还三三两两就着讨论继续交流。


王琳琳(左一)在毕业典礼上和节大磊合影



这种谨实又自由的态度也正是他上课的风格。


节大磊曾给本科生开授“国际安全研究”课程,课堂上,他将经典的理论案例娓娓道来。声调不算高亢,却引人思考,足以驱赶下午一点钟上课的困意。


阳光、温度、风速都恰到好处的一天,节大磊提议到静园上课,于是每人拿着一杯咖啡、讲义或者笔记本来到静园草坪,围坐成一圈开始进行经典的国际安全理论之旅。


“我唯一一次在室外上课。”

提及此,王琳琳显然很沉醉,一瞬间的闭眼放佛又置身静园草坪。




“带学生时每每第一反应就是回想当年自己的老师是如何做的。”节大磊说。


在他身上,学生和教师身份的转换显现出北大的师承。他感慨,读书时北大的老师不仅传递知识,老师们自身经验树立的榜样更是激发了他们立志学术研究的理想,他们的只言片语都会传递灵感和火花。


现在,他已经成为传递灵感的人。



学术是一种连贯的兴趣

PART/02


1996年,节大磊作为一名国际政治系的新生进入燕园。


高考结束选择专业,他与国际关系初次邂逅。对于法律、光华等热门专业节大磊感到没有兴趣冲动去学,虽然高中时也常常写诗读史,但是没想过把文史类作为专业。


某种程度上的排除法后,国际政治专业成为了最动心的选择。 


节大磊本科大一宿舍合影



进入专业学习后,了解愈深入,节大磊发现脑子中的困惑也愈多,这使他越来越发现它的乐趣。


不了解一个领域,很容易觉得它不过尔尔,无处深入。而一旦钻了进去,研究本身有一个永恒产生新的问题和困惑的过程。做学术的想法,正在他脑海中不断成型。


硕士即将毕业时,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务员之类的工作都没有特别吸引他。而在北大已经生活了七年,他想出去看看,于是申请去国际关系学科排名领先的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漫长的申请季后,节大磊拿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政治学系博士录取通知。



王琳琳在申请出国时候,个人陈述改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她找到非常信任的节老师询问意见,节大磊立刻分享了自己申请出国时曾用过觉得最实用的资料,在她之后的申请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后来我也把这些资料分享给了其他需要的同学,”她说,“看似是帮助申请学校这一个点,但是节老师态度的影响,最后会变成一个面。”



研究国际关系需要对国际上发生的热点保持紧密关注。但另一方面,节大磊强调有自己长期深入的理解和研究的重要性,研究跟着热点跑,什么都‘研究’就相当于什么都没研究


“我觉得感兴趣的样子就是,每天都会不自觉地想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这才是支撑我研究的长久动力。”节大磊如是说。



体验与研究中的国际关系

PART/03


中国近年来快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引人注目,一个大国将如何运用这些权力和影响力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热点话题。



读博期间,初听到外国朋友对中国方方面面的看法,节大磊觉得这在挑战着自己一些既定的认知。


他们很关心一些“敏感”议题,但观点的来源更多是有着某些特定立场的美国媒体。


“我们肯定有自己的立场,但简单地甚至情绪性地重复自己的立场,只会起到反作用。”


要做的是有效的沟通: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对这些问题形成了这样的历史观点。翻阅资料并开始认真系统地思考和反思,反过来又促使节大磊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更加了解,这也正是交流的另一层意义所在。


这些看法讨论也巧妙地启发了学术兴趣,基于自身经验和跨文化语境的经历,节大磊在博士期间逐渐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持续成为他当下的专业领域:国际安全、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


读博期间在宾大校园



节大磊临近博士毕业面临选择时,恰巧看到北大正在引进人才,对熟悉环境的亲切感一下子涌上心头。


他和宾大的导师交流想回北大任教的想法,导师说:“你来美国留学学习国际关系,然后回去教中国的学生,是很自然也是很好的事啊。”这更坚定了他回到北大的选择。


中国正在快速变动,参与到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发展大潮中而不是置身事外,他觉得将会是一件有趣也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北大给予的发展空间和任务挑战也让他更加兴奋。


“所有的选择都是一些因素的叠加吧。最后的水到渠成,也许恰恰是反映你内心的声音。”他说。



即便在国内,碰撞和交流每天都在发生


节大磊感到,之前来中国开学术会议的海外学者基本都是研究与中国相关问题的“中国通”,但这几年来华学术访问的学者范围明显在变广,许多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国通”学者也纷纷来到中国,了解中国在国际秩序、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想法。


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绕不开的话题。同时,如何看待自己国家、民族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从20年前少数学者的研究课题变成了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教师简介]节大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国际安全、两岸关系、中美关系。2013年9月至2017年7月担任2013级本科生年级主任。




更多“燕归来”专题文章

燕归来 | 李晴:常为不置,常行不休

燕归来 | 北大心理又一男神:“Dr昕理学”的幕后人

燕归来 | 孟杰:燕园内外的科学情缘

燕归来 | 易莉:学问无遗力 工夫为生民

燕归来|董彬:十一载后,重回北大

张闫龙的选择:北大情怀是他行动中最大的影响因子!

从大二发“核心”到执教北大法学院,章永乐告诉你:学术与人生,拼的都是热爱

北大光华沈俏蔚——温柔而坚定,自由而中立,她是学生眼中的女神教授!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交叉的奇才,这位北大师兄了不得!






文字:王钰琳

图片:受访者提供

摄影:陈敏

排版:筱羽

责编:园中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