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商业银行数据资产和数据负债的关系与管理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4-01-09

随着国家推动“数字中国”战略,数据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业历来重视“电子化”“数据化”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总部陆续成立以数据管理为核心职能的部门。随着数据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数据资产”概念兴起,部分商业银行就把数据管理部门直接命名为“数据资产管理部”,把数据纳入到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范畴。


资产是会计学的知识范畴,如会计学里“有资产就有负债”的描述。那么有“数据资产”,是不是就应该有“数据负债”呢?笔者从“会计学”角度,探讨了资产、数据资产、负债和数据负债的概念和关系。笔者认为,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有数据资产就应该存在数据负债,尤其是在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数字资产运营中心    王庆


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数据资产和数据负债

1.资产与数据资产的定义

资产有明确的定义。资产在会计学中有明确定义,引用国家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4年修正)第二十条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数据资产的定义还未完全统一。国内对数据资产还没有统一定论,部分行业根据自身数据管理与应用需要,进行了先行定义。2019年6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资产管理实践白皮书4.0》中提到关于数据资产的定义:“数据资产是指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以物理或电子的方式记录的数据资源,如文件资料、电子数据等”,该定义与会计学范畴的资产定义很相似,在继承了会计学对资产的定义基础上,又为其增加了数据的属性。2021年,光大银行与瞭望智库共同发布了《商业银行数据资产估值白皮书》,认同上面的定义,同时对数据资产的特征又做了详细表述。简单说,数据资产就是具有数据属性的资产(资源),重点还是在资产两个字上面,数据只是资产的定语。


2.有数据资产,就应有数据负债

负债的定义。从会计学领域看负债的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定义数据负债。笔者参照数据资产的定义,结合上述会计学中负债的定义,给数据负债做个定义。数据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以物理或电子方式记录的数据资源,如文件资料、电子数据等。跟数据资产一样,数据负债可以称作数据属性的负债,是一种数据资源,但本质还是负债,数据也只是定语。接下来,以商业银行的视角,分析一下商业银行内部,哪些数据是数据资产,哪些是数据负债。


商业银行哪些是数据资产,哪些是数据负债

1.传统业务中,银行怎样划分资产和负债

为了更直观说明银行传统业务中的资产和负债,可以简单做如下划分:客户的钱(存款)就是银行的负债,贷款给客户的钱(贷款)就是银行的资产。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商业银行在精细化分工基础上,除了有专门存款(客户)管理部门和贷款管理部门外,往往还有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有的也叫司库部门。这个部门来统筹管理银行的资金,包括资金来源、运用,匹配资金的币种、时间、期限、利率等要素,这样的管理模式,值得做数据管理(数据治理)的同行们借鉴。


2.如何区分商业银行中的数据资产和数据负债

笔者认为,可以借助银行对传统资金业务的资产负债的定义和管理,来分析对数据资源的管理,并根据上面对数据资产和数据负债的定义,区分商业银行内的数据资源,哪些是数据资产,哪些是数据负债。


既然银行传统业务中认为,客户的钱(存款)是负债,那么依托银行的传统业务,所收集的客户信息应该就是数据负债。对照前面说的数据负债的定义,对比会计学中负债的特征和定义(见表1)。


表1  负债特征与客户信息特征的对比


从会计学观点看,商业银行积累的客户信息在特征上,与负债是高度匹配的,同时在数据管理范畴,至少将客户信息认定为数据负债比认定为数据资产要更加准确。


有了数据负债的实际指向,那么银行显然可以把客户信息去标识化后,基于海量客户信息的数据分析挖掘成果(也可称为数据产品),包括模型、规则、标签等认定为数据资产,因为这些数据产品才更符合数据资产的定义。用一张表直接对比数据资产和数据分析结果的特征,其中对数据资产的特征描述,引用了光大银行与瞭望智库共同发布的《商业银行数据资产估值白皮书》中内容(见表2)。


表2  数据资产与数据分析成果(数据产品)

特征的对比


以前述数据资产的概念和特征来看,去标识化后的数据分析结果(数据产品),在特征层面上,与数据资产特征高度匹配,这些数据分析结果包括模型、数据规律、客户标签等。


商业银行收集的各类客户信息,应该像银行存款一样,可认定为数据负债,客户信息所有权毫无疑问归属于客户自身;将上述数据负债进行汇集、清洗、整合等数据加工处理,本质上是对数据负债的一种管理措施,这些已成为国家对银行进行数据监管的基本要求,对银行经营来讲,是一种成本,符合数据负债的本意。


对数据负债有效管理的形成,是数据资产管理的基础。把基于海量客户信息以及关联信息的数据负债进行充分的分析挖掘,形成数据分析成果,包括模型、规则、标签等数据产品,可以认定为数据资产,这些数据产品可以直接带来价值和效益,更符合数据资产定义和特征。


在数据治理的实践中,区分清楚数据资产和数据负债的不同,才能更好解决数据资源的管理问题。


3.数据资产和数据负债的关系

《中国银行基础业务培训教材2016版》中,有如下描述:银行需要总揽全局的资金管理者——司库,处于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之间,银行吸收的所有资金都设想为“先入资金库/资金池,再从资金库/资金池提取”“现代商业银行通常以FTP(内部转移价格)为主渠道构建全行集中资金池”“银行司库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


上述描述体现了传统资金业务中,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关系,比较专业。通俗来说,就是银行建立一个虚拟的资金池,除自有资金外,银行吸收的客户资金(负债),先要进入这个资金池(有一定的购买价格);资金运用时,从这个资金池里提取,比如发放贷款(资产)。通过资金池,银行的资金完成了负债和资产之间的转换。我们可以发现,资金流和数据流非常相似,巧合的是连名字都基本一样,资金有资金池,有司库;数据有数据湖,有数据仓库。


互相借鉴,如图所示,描述商业银行资金概念的资产和负债的关系,同时对比描述数据领域的数据资产和数据负债的关系。该图上半部分是银行资金流的资产负债管理示意,下半部分是银行数据流的资产负债管理示意。可以看出,资金流和数据流的管理模式非常相似。

图  商业银行数据资产和数据负债的关系图


银行通过业务系统收集的海量客户信息(数据负债),先进入数据湖(数据仓库),通过汇总加工形成数据分析成果,包括模型、规则、标签等数据产品,作为银行的数据资产,形成行内的数据应用,比如支持精准营销、风险防控或者其他内部管理。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负债到资产的转换,也是成本到收益的转换。


数据资产和数据负债的管理初探

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借鉴传统资金业务中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零散的资金汇聚成大资金池,统一运作。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平台类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只是数据负债管理的范畴。基于这个资金池(大数据平台),进行资金(数据资源)的平衡、合理的运用,才是对全量资金(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这就应该既包含对负债(数据负债)的管理,也包含对资产(数据资产)的管理。


再说明一下,在数据管理领域,原则上进入数据湖(数据仓库)的原始数据都可以认为是数据负债,对这些原始数据的加工及管理,应视为对数据负债的管理范畴;基于数据仓库数据加工而来的衍生数据,也就是数据标签、指标、模型、分析结果等数据产品,可认为是数据资产,对这些数据产品的加工及管理,应视为对数据资产的管理范畴。


数据资产和数据负债的管理,也可以借用传统资产负债平衡管理的理论,其平衡管理的思路初步探讨有以下几点:一是数据负债越大越全,数据资产越有价值,这是数据负债与数据资产“量”与“价”的平衡。二是数据负债越准确,数据资产越有价值,这是数据负债与数据资产“质”与“价”的平衡。三是数据负债的管理水平越高,数据资产越有价值,这是数据负债与数据资产两方面管理水平的平衡。


这三个平衡的观点是否准确,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数据治理的管理体系中,应该既包括数据资产管理,也包括数据负债管理,两部分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两部分的有机结合,才是“数据”需要治理的全部内涵。


(栏目编辑:郑岩、魏亚楠)


新媒体中心

主任 / 邝源  

编辑 / 姚亮宇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