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济南槐荫区西城实验学校:有效整合校外资源 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 封面主题

李友虎 翟俊华 人民教育
2024-08-31


民小编说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各展优势、密切配合,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西城实验学校积极开发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护航学生健康成长。一起来看他们的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为此,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西城实验学校依托家长群体、场馆和实践基地、高校、专业团体、社区机构等,在力量凝聚、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校外资源,建构协同育人资源支持系统,形成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三级家长课程助力家校协同


家校协同中,家长需要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学校要积极开发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为实现家庭教育知识的共建、共享、共创,解决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根据家庭教育需求调研反馈结果,结合对家长状况的综合分析,学校建立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教师与家长委员会成员共同开发实施三级家长课程,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引导家长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实现家校育人的同频共振与合力达成。


(一)校级家长课程


为了与家长形成育人的基本共识,促进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明晰各级家委会权利、义务、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学校与家委会共同研究、讨论,开发实施校级家长课程。


校级家长课程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家长,一般由学校和校级家委会共同讨论拟定年级家长课程目标、基本内容模块、实施建议等,形成初步方案后,校级家委会向各年级家委会征询意见,形成最终的校级家长课程方案。课程以达成家校共同育人价值观为目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理念解读、家委会工作手册解读、家长手册解读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做一名优秀家长等,帮助家长理解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家校协同的意义、功能、方式、路径等。课程实施由学校和校级家委会统筹安排,校级家委会参与家长手册的研制与完善。课程主讲人由校长、分管副校长及相关专家、校级家委会主任和学生家长组成。课程一般安排在开学初、学期中和学期末。校级家长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奠定了认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年级家长课程


年级家长课程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家长开设,旨在为家长提供具有年级特点的家庭教育普适性指导。年级课程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安排,每学期初由各年级家委会与校级家委会协商设计实施。


年级课程目标主要指向本年级学生和家长的共性问题。年级家长课程研发与实施主要由学校和校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共同研讨确定。内容包括一年级和七年级新生家长课程、六年级和九年级毕业家长课程、六年级小初衔接家长课程,以及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表现、问题与应对课程等。校级家委会成员自主承担各年级家委会主任、家长的部分培训工作,高年级家长给低年级家长做经验分享,实现家长群体的自我教育。


(三)班级家长课程


班级家长课程旨在解决班级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课程内容除常规的学生自主管理、良好习惯养成外,结合定期开展的家长需求调研和日常收集的家长反馈信息,班主任开设如防手机沉迷、作业拖延等专题定制课程。班级家委会定期邀请学生家长举办家长沙龙,分享家庭教育经验,家长之间的共情理解与经验分享,不仅解决了家长的个性问题,也很大程度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班级家长课程主讲人除班主任、任课教师外,主要是相关问题领域专家和家长,问题解决类课程需要提前定制,家长之间互助式课程由班级家委会灵活组织实施。相对稳定的共性主题课程由班主任和班级家委会共同协商确定,一般每月至少1次。


二、场馆和实践基地拓展教育内容和空间


《意见》指出,学校要主动加强同社会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资源目录清单。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通过与区域场馆和实践基地的深度合作,协力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充分挖掘场馆资源拓展学校课程


在对市、区场馆和实践基地的位置、功能、特色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课程需求,与济南市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开展长期合作,由学校相关学科教师与各场馆专业人员组成课程研发团队,制订课程研发框架方案,共同研发美术、体育、科技、文学等领域课程。


例如,美术教师将济南市美术馆的布展主题与学校课程相结合,与场馆专业人员一起开发符合学段发展目标的艺术体验课程。通过“学生进场馆”和“场馆人员进校园”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美、感受美、品鉴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通过馆校合作,学校现已研发“科技与美”“雕塑之美”等十余项艺术体验课程。以“科技与美”为例,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金声玉振》《飞越黄河》等具有很强互动性的艺术作品,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穿梭,在科技与艺术之中联动,弥补了学校艺术课程资源的不足。


(二)将研学实践基地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场域


德育、劳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丰富真实的现实生活,学校在实地考察区域内诸多研学基地、德育基地的基础上,选定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稻香花海研学实践基地、兴沃农场等,拓展德育和劳动教育路径,让学生充分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良好素养。例如,在兴沃农场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学校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素养目标分段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不同的实践内容,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以《水稻的一生》系列课程为例,一、二年级学生无法完成高强度劳动,实践课程侧重参观体验和观察学习;五、六年级和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且身体能够应对一定强度的生产劳动,课程就侧重插秧比赛、稻田捉鱼等,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提升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与收获的幸福。


通过与实践基地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实践场所,保障了学生系统、持续地开展学习与实践,极大避免了实践活动的碎片化和形式化,使课程实施切实从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田野、走进社会。


三、高校与专业团体壮大学校师资力量


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离不开专业资源的强力支撑。为此,学校与省内高校、专业团体等深度合作,请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相关课程授课教师,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发展空间,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一)高校师资协助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


学校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经常遇到师资匮乏的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中药材非常感兴趣,学校拟开设《看花识草辨药材》中医药课程,课程内容既包括常见中草药的认识、中医药文化理解等知识,也包括学生对金银花、党参等入药植物种植以及中草药初加工的体验学习等。在校内相关师资缺乏的情况下,学校积极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学校提出课程需求,山东中医药大学指派教授团队与学校教师共同设计课程方案,并由教授团队承担具体教学任务。学校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合作研发《二安文化知多少》《泉水里的济南城》等多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因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喜欢。在引进高校师资赋能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组建专家课程建设工作小组,负责课程研发和组织协同工作,大大提高了课程实施的效益。


(二)行业团体为学生社团提供专业指导


多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向校外延伸和拓展,将社团活动与学生职业体验、人生体验相结合,使社团活动更加充满活力、更有深度。例如,以往学校小记者团仅限于对校园生活开展一些采访、活动报道等,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学校邀请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选派资深记者和编辑进校园,结合自己的职业经验,对小记者开展采访写作技巧、采访礼仪、模拟采访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在报业集团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的采访活动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做起了真正的小记者,极大弥补了校内活动指导教师的不足,提升了社团活动水平,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贯通。


四、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有效利用社区资源


在协同育人的支持系统中,学校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与社区联动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热心公益服务的精神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社区医院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学校与社区医院通过党支部共建的方式开展合作,委托社区医院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社区医院入校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六大领域的教育宣讲,承担学校近视防控、学生体检“六病”防治等;另一方面,社区医院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心理健康筛查和后期问题辅导服务。社区医院专业人员定期到学校为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技能培训,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诊断能力。


(二)社区志愿服务丰富学校德育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实践是学校的常规活动之一。为了把这一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学校积极挖掘社区蕴含的育人资源,为学生校外德育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学校成立“小蜜蜂”志愿团队,与社区居委会协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家委会成员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先确定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与具体活动安排等,然后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场地、人员等支持,确保志愿活动安全有序开展。之后,学校通过电话回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志愿服务的效果、社区对志愿服务的建议与意见等。同时,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推进社区治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区主人翁意识。如2024年春节期间,家委会和恒大御峰社区居委会组织“红领巾心向党,新春佳节送温暖”寻访社区老党员活动,学生亲手制作爱心水饺并与老党员深入交流,让老党员感受到孩子们的关心和敬仰,也让孩子们感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德育入脑入心。


总之,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拓展了学校的教育时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联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友虎系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西城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翟俊华系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西城实验学校党支部副书记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13-14期文章作者|李友虎 翟俊华封图来源|“济南市槐荫区西城实验学校”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钱丽欣微信编辑|贾舒婷

推荐阅读

内蒙古: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 |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新学期,与其盯着孩子“收心”,不如这样做→ | 家长慧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数字化赋能校长领导力提升的思考与实践 | 封面主题
宁夏:努力打造数字教育西部高地 |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