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多世纪前,苏州河畔桥堍边,那些被追忆的……

上海静安 上海静安 2024-01-18


在今日河南路桥堍边,曾有著名的 “上海火轮房”,近150年前,“先导号”小火车由此地而向吴淞口御风而去。


在今日福建路桥边,当年红极一时的玉茗楼与老闸镇的繁荣商业市集构成了江南文化的种种妙趣。




 文|王唯铭 









  那些被追忆的  






▲苏州河(20世纪40年代)



01


1876年,河南路桥这里,上海市民若兴致盎然地翻桥而过,便会一清二楚地看见苏州河北岸的数幢建筑,斗大的字咬合在招牌上,赫然显示着“上海火轮房”。


所谓的“火轮”,自然不是哪吒脚下的风火轮。


“火轮”指的是小火车,火轮房便是小火车的站房。


上海火轮房的站场面积不大,也就区区500平方米。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站房里,有售票、行车、机房各一间,上海火轮房不设旅客候车房。那些前往吴淞口的男女们,全在月台上等候,单侧月台,长度也就50米左右。然即便月台短促,空间狭小,晚清市民依然不减他们的勃勃兴致,坐上“先导号”,随着小火车奔驰在上海北部野气深重的原野上,向长江口方向一路赶去。


▲吴淞铁路

往前追溯。19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黄浦江日渐淤塞,西方大班们最为热衷的江上运输,已变得相当头痛。一些颇有远见的西方大班汇拢在一起,商议着是否修筑一条铁路来对船运能力不足作出补救。宝顺、旗昌诸洋行的大班将想法向江苏巡抚李鸿章提出,李鸿章以“奇技淫巧不合祖宗之法”为由,驳回了大班们的建议。


1866年,英国公使阿利国亦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要求准许英方投资修筑吴淞铁路。“上海黄浦江地方,洋商起货不便,请由海口至该处,于各商业经租就之地,创修铁路一条,计30里,由外国捐资,不必中国相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然用以“开筑铁路,妨碍多端”为由,将阿礼国的请求原单打回。


1872年,破除困局者出现,“吴淞道路公司”应运而生,在向上海道台沈秉成请示时,含糊其辞了“道路”这个概念,沈秉成不作细究,答应了大班们的请求,还让上海县衙贴出告示,宣布吴淞道路公司造桥修路一事。于是乎,该公司获得了淞沪之间长约14.9公里、宽约13.7米的这片土地。随后,怡和洋行接手吴淞道路公司,并将其改组为“吴淞铁路公司”。


1876年1月20日,吴淞铁路公司总工程师玛礼逊先生的夫人,在北河南路的北侧路口,打下第一枚道钉,这个小小细节标志着吴淞铁路的铺轨工程正式启动。


1876年6月30日,吴淞铁路的第一段,即北河南路至江湾段得以竣工。吴淞铁路公司发出请帖150份,邀请各国外侨同行试车;7月1日,又发出请帖1000份,邀请华人乘坐火车试行。


铁路设在北河南路口的始发站,临近依然清澈见底的苏州河。民间称北河南路为“铁马路”。


1876年,上海开埠已然33年。


听闻河南路桥的北堍有一个“上海火轮房”,还有一个“头上冒烟、脚生圆轮的铁家伙”,每天前来观看“西洋景”的上海人何止成百上千,更有心情亢奋的,乘坐小轿、驾着马车从百里外赶来的,吴淞铁路两旁仿佛天天新春庙会,直有不输《清明上河图》的那番喧哗与热闹。


▲吴淞铁路通车典礼

吴淞铁路首班列车开行那日,《申报》记者对此描写如下:

   

火车缓缓起步,坐车者尽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上海到江湾的一路上,大多是棉花地,此处素称僻静,罕见过客。忽然,一条吐着白烟的铁龙从农田间呼啸而过,四近乡民莫不停下手中的农活,诧异地看着,其表情可以说千姿百态:或有老妇扶杖而张口延唇者,或有少年倚望而痴立者,或有弱女子观之而喜笑者,或牵牛惊看,似作逃避之状者。

   

如此情景,多少年后,正是上海一部壮丽蝶变史的说明。

   



02


苏州河畔的另一个地域,那里也有一座桥,最初叫老闸桥,后来演变成了福建路桥。那里的文化,足以让我们觉悟:开埠前的上海,自有迷人的文化魅力。


老闸镇边的老闸桥,历史要追溯到明王朝隆庆三年,也即1569年。其时,千古名臣海瑞治理着淤塞多年的吴淞江。在此地,建起一条阻挡东海大潮的堤坝。


1672年,距离海瑞建坝后差不多有一百年,堤坝上又建起一道三洞石闸,功能依然,还是为了阻挡由长江口蜂拥而至的大潮,“老闸”一说由此而来。


▲1880年的老闸桥

在自然与社会的节奏中,老闸这里酝酿起一条商业街,具体方位落定在今日南沿苏州河、北至天潼路、东依山西北路、西迄甘肃路的这个区域。最初长度500米,沿今日福建路铺展开去。时间一久,老闸街便成为老闸镇。


公元188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木桥拆除,重建了一座7孔桥,仍然木桥,名为老闸桥。


到1946年,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再次拆除了风雨飘摇的木桥,重建新桥,木结构,大名却是今日熟悉的福建路桥了。


当年老闸,由街而市,由市而镇。老闸镇紧傍苏州河,不仅成为嘉定、太仓等地粮食、地货的集散之处,亦成大小商贾的聚会之地。



遥想当年,此处,店铺林立、百商云集,大小客舍、酒肆的旗幡,猎猎生风,翻卷飘扬。士绅客商在老闸饶有兴味或意兴阑珊地你来我往,他们中嗜好评弹的,脚步急切迈向“玉茗楼”,在那里,听一段说书,呷一口香茗,随后眯起眼睛打量着日光下这条无尽流动的河流。


说到“玉茗楼”,自然少不了商贾张金元。1886年,是他,在老闸桥桥堍东侧,即后来福建北路2号,开设了书场、茶馆、混堂“三合一”空间。


▲曾经的玉茗楼书场

那时,二楼台上,有供说书人发挥的状元台、摆脚凳;台下,则放了许多张板凳、八仙桌,有心人做过统计,玉茗楼的听书场子,一场可容听客200个左右。围桌而坐的听客,全神贯注的自然多数,也有少数人,不耐烦所听内容,径直去了楼下混堂,冶游冶乐。


玉茗楼曾红极一时,声名最盛时,开有早、中、夜三个时段的书场,所聘皆为江浙沪名家。也因此,晚清那些日子里,倘若你来老闸镇做生意、看货色或休闲冶游,又倘若慕名或无意地走进这“春申第一楼”,目力所及,有红漆雕花木柱、闪着幽光的宫灯和蒙着粉藕色锦缎的书台,心里怎会不呐声喊:“上海滩有玉茗楼,玉茗楼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苏州河上货船云集,贸易繁荣



03


更新时时发生,并向着纵深处一路行进。

    

仅就苏州河最下游的两岸而言,夜晚的灯光秀,让河道面貌在光影中变得斑斓,洋溢着从来不曾有过的美感!城市更新设计师舞动着魔杖,让53公里长的苏州河道,在昔日最繁华的河段上,有斑斓多姿的呈现。


 ▲苏州河静安段

站在历史的纵线上,河南路桥堍下面的“上海火轮房”,这个非同凡响的空间,让上海这座城市获得了历史性进步。


福建路桥堍下的那片老闸市、那座玉茗楼,这些朴素无华的空间里,有着最触人心弦的江南文化。


那些被追忆的,让我心醉神迷。



作者介绍


王唯铭


王唯铭(笔名),原名王惠民,祖籍浙江绍兴,上海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城市文化评论人。

出版有关城市当代文化、青年亚文化的非虚构作品《欲望的城市》《叫喊的城市》《斑驳的城市》《上海七情六欲 1965—2005 一个城市狩猎者的当代记忆》等。出版有关上海百年建筑的专著《不可遏止的活力:东西方尺度比照中的上海百年建筑》《墙•呼啸——1843年以来的上海建筑》等。城市题材长篇小说《迷城•血》《迷城•伤 》《亲爱的,飞》;非虚构作品《少数人的上海》。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海往事三部曲”:《与邬达克同时代》《苏州河,黎明来敲门》《10个人的上海前夜》。

2022年11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蝶变上海:跌宕百年的海派叙事》。




▲苏州河中(油画)黄阿忠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王唯铭图片:除署名外,其余分别来源上海通志馆,档案春秋,图溯上海,岁月静安,上海静安编辑:施丹妮

栏目主编:施丹妮

资料来源: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还想看

全城“解冻”倒计时!下周温度“起飞”!

遇见“都市书院”,一睹辞书出版社旧址附属绿地的全新风采

家庭医生暖心入户,天气降温,服务不“降温”

MOHO的年末不一般!三大主题活动点燃年末美好瞬间|跨年迎新购物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个多世纪前,苏州河畔桥堍边,那些被追忆的……

上海静安 上海静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