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走进长春光机所 探秘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背后的“吉林智造”

2016-11-01 新华网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长春光机所交会对接成像团队部分科研人员。新华网 杨嵩男摄

  新华网长春10月29日电(杨嵩男)他们的工作很特殊,与我国航天事业息息相关。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时,他们研发的科学设备在交会对接和探测大气层数据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科研人员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为了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近70余名科研人员都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几乎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奉献故事。

  “火眼金睛” 关键设备实现精准对接

  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首次在太空实现交会对接。两个比子弹飞行速度快约8倍的高速飞行器在轨道上要进行捕获和对准并非易事。为此它们身上分别安装了激光匀化器和光学成像敏感器这对“火眼金睛”。安装在神舟十一号飞船上的第三代光学成像敏感器中的两个关键组件——光学成像敏感器匀化器和光学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就是由长春光机所交会对接成像团队研发的。

  “打个比方光学成像敏感器匀化器就好像一把特殊的‘手电’,而光学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则是一双锐利的‘眼睛’。有了它们,交会对接完成地非常顺利。”交会对接成像团队负责人刘伟奇说,除此之外,他们研制的TV摄像机和TV瞄准镜,在此次交会对接中,也在为任务保驾护航。

  TV摄像机是航天员在舱外的电子眼。它的任务是在手控交会对接当中,帮助航天员和地面飞行控制中心找到并瞄准天宫二号上的合作“靶标”,实现精确对接,在自动交会对接中也可以实时监控两个飞行器的相对位置。

  谈到研发团队,刘伟奇说:“我们这个团队有16人,平均年龄35岁,多数都是年轻人,大家为了这次对接付出了巨大心血,研发期间基本告别了休息日,而且熬夜成了常态。”


长春光机所交会对接成像团队为此次太空对接做了大量实验。新华网 杨嵩男摄

 精益求精 不断攻克众多难关

  在研制过程中,全体科研人员始终牢记“零缺陷”的工作理念,力求“零差错”完成任务。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刘伟奇和他的团队,通过大量的仿真和试验,在很短的时间内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在研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模拟太空中的真实环境。”交会对接成像团队刘艳滢研究员说,为了使实验结果精确,科研人员必须营造与太空相近的光照环境。于是,费了不少周折,他们来到长春市市郊,准备在每天深夜做实验。“这里没有车、照明和月光,每次去做实验总感觉头皮发麻。我记得那个时候还是冬天,零下30多度,结果有不少同事都感冒了。”

  在项目研制期间,为了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科研人员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甚至永远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机会,换来了任务的成功。

  刘伟奇说:“团队中有个叫王延杰的老研究员一直忙于做实验,而忽略了家人。后来我们才得知,在研发期间,他的老父亲被查出患有疾病,直到其去世,我们才知道他家发生的事。王延杰没能在病床前尽孝,他把所有全都献给了实验,非常令人敬佩。”


天宫二号紫外临边成像探测仪团队部分科研人员。新华网 杨嵩男摄


科研人员正在获取相关气象参数。新华网 杨嵩男摄

 上高原下戈壁 不断测试数据

  除了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外,探测地球大气层状态也是此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一大任务之一。而其中的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该设备也是天宫二号紫外临边成像探测仪团队的辛勤成果。该设备涉及光、机、热、电、软及辐射定标等多个子系统,研制过程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项目团队由最初方案论证阶段的十几人发展到项目工程研制阶段的近50人,任务极其繁重。

  该团队负责人王淑荣主任设计师说,通俗的说,紫外临边成像探测仪就是可以对地球大气臭氧层进行不同层次、全方位的探测,从而获得重要科学参数,了解大气层目前的状况。在研制这套设备时,她们团队可吃了不少苦头,一面要不断实验,一面要到偏远的地方采集数据。

  为保证测量精度,研制团队要对紫外临边成像探测仪进行大量的外场测试。在寒冷的云贵高原,在干燥炎热的西北戈壁滩,试验团队白天要利用太阳进行仪器间测试比对,晚上要跟踪探测月亮。白天的高原太阳紫外线异常强烈,夜晚的高原气温则常常低至零下5摄氏度,整个试验历经三个月。脸被晒伤、手被冻伤,再加上时不时的高原反应成了家常便饭,但试验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毫无怨言,一心埋头工作。就这样,在大家的努力下,紫外临边成像探测仪终于研制成功,并获得了有价值的观测数据。


为了研发天宫二号紫外临边成像探测仪,科研人员上高原下戈壁。


为了研发天宫二号紫外临边成像探测仪,科研人员上高原下戈壁。

 团队梦想 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研制任务期间,每个科研人员都放弃了太多。在艰难险阻面前,他们始终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谈及未来的梦想,大家的话语也格外朴实。王淑荣主任设计师说,科研看似枯燥,但当自己真正全心投入时就能为之着迷。每每解决一个难题,就像玩了一个颇为刺激的“游戏”,从中得到惊险取胜的快乐。这就是我们苦中有乐,乐此不彼坚持下去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准备将这个“游戏”进行到底。

  刘伟奇步入航天领域至今,已有20多个春秋,由青年到两鬓花白,他也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刘伟奇说:“有很多科研工作者和我一样,在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攻关中,大家加班加点,舍弃很多美景良宵。我觉得既然走进了航天队伍,就要用航天精神激励自己,用我们的努力铸就航天的辉煌。我们的付出,换回的是一次次的发射成功,一次次太空成功相吻,我认为,能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一件无比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